未能查詢到您想要的文章
以“沉浸式”的態度和方式,梳理鉤沉歷史脈絡,昆山把文化傳承作為城市發展的“根”“魂”,讓歷史文化保得住、留得下、傳得開。
不少昆山人的一天,是從一碗奧灶面開始。長達6個小時文火煨制,分為紅湯、白湯,芳香濃郁;面條細軟、爽滑、筋道;澆頭為佐面的菜肴,種類之豐富,幾乎就是蘇幫菜的菜譜。
昆山人常說,“吃面靠湯,唱戲靠腔?!彼麄兊囊惶?,常在一段昆曲中結束,唱腔悠遠婉轉,文辭典雅藻麗,舞蹈飄逸出塵。與意大利歌劇、德國古典音樂同被視為人間“雅樂”的昆曲,在它的家鄉被賦予更多生活氣息。
百年歷史的奧灶面和“百戲之祖”昆曲,浸潤在平常生活中,折射出昆山對“保源”“續根”的態度:昆曲進學校、進企業;古鎮“修舊如舊”,盡量保留傳統民俗的原生態;設立“顧炎武紀念日”,用“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來涵養市民素質、塑造城市精神……昆山以“沉浸式”的態度和方式,梳理鉤沉歷史脈絡,把文化傳承作為城市發展的“根”“魂”,努力讓歷史文化保得住、留得下、傳得開。
昆曲六百年,最美在今朝
漫步昆山,隨時隨地能感受這座城市對昆曲的鐘愛:飯店、書店、學校、辦公樓,甚至公交站臺的顯示屏上,入眼入耳的都是華麗的頭飾戲服和繾綣的唱腔;陽澄湖畔,融合聲光電的音樂噴泉,巨幅水幕中展演的是昆曲的水袖紅妝。
“昆曲姓昆,是昆山特有的文化記憶和城市名片,也是昆山人的一種生活方式?!北蛔u為“昆曲王子”的張軍說。作為改革開放同齡人,他從12歲開始學習昆曲,見證了古老藝術從門庭冷落到備受關注的歷程。
1993年投資250萬元修建“昆曲博物館”;2012年投資逾10億元建成文化藝術中心,內設“昆曲劇場”;2015年成立當代昆劇院,填補沒有專業表演團體的空白?!拜d體越來越完善,演出越來越活躍,人才培養越來越合理,昆曲發展的土壤日漸豐厚?!眹壹壏俏镔|文化遺產傳承人、昆曲專家毛偉志評價道。
眼波瀲滟、身段婀娜、水袖翻飛,石牌中心小學孩子們的表演博得圍觀者陣陣掌聲。他們的師傅、蘇州昆劇院副院長俞玖林說,每到開學季,學校是否開設小學生昆曲研習班,成了不少家長的擇校標準之一,“昆曲六百年,最美在今朝?!?/span>
昆山出臺了昆曲五年規劃,更大手筆是承辦文化和旅游部藝術司、江蘇省文化和旅游廳主辦的百戲盛典,計劃用3年時間,集中展演我國現存的全部348個戲曲劇種,被稱為“中國戲曲史上最完整的劇種大展示、大檢閱”。
2019年百戲盛典近日落幕。80歲的蔡志雄和76歲的周美君從成都自費趕來昆山,看完全部38天演出,最后一場老夫妻雙雙淚目:“對高齡者而言,有些劇種看一眼少一眼,感謝昆山創造了此生最后一次親歷百戲朝宗的機會?!?/span>
對昆曲多年不變的熱愛與付出,潛移默化間也讓昆山的文化氛圍更加濃厚,茶余飯后,公園、社區、廣場,總能撞上不期而至的“市民舞臺”“歡樂文明百村行”等群眾性文娛活動。
石板青青,老街悠悠。家住千燈古鎮的老伯曹阿三最喜歡的事就是飯后泡上一杯茶,坐在淞南書場的木凳上聽一段蘇州評彈?!坝胁栌袘?,日子就像菜里撒了鹽巴,有滋有味?!彼f。
2019年戲曲百戲(昆山)盛典精彩紛呈。自7月21日拉開大幕以來,全國各地的名家名團拿出“鎮臺”好戲。名劇齊聚鹿城,昆山一時間成為戲曲藝術家的舞臺、戲曲愛好者的樂土。這場被稱為中國戲曲史上最完整劇種的戲曲盛會,不僅臺上展示了戲曲魅力,臺下也掀起聚焦戲曲創作、討論戲曲傳承的熱潮。
在去年的百戲盛典活動期間,來自全國120個劇種的156部經典劇目和折子戲集中演出78場,吸引了近5萬人次現場觀看,超過100萬人次觀看了網絡直播,相關微博閱讀量超過1.1億次。截至8月18日,2019年戲曲百戲(昆山)盛典已開演11場大戲、32場折子戲,新浪微博話題閱讀量突破3億、討論3.7萬人次,遠超去年。隨手打開新浪微博相關話題,網友討論熱烈,現場劇照、文創展品、排練花絮、昆山的人文景觀等琳瑯滿目。各省市微博平臺、業內人士爭相轉發活動內容,紛紛為家鄉劇團、劇目和演員點贊加油,體現了“戲曲的盛會 百姓的節日”這一活動主題。
玉峰山下,曲水流觴,諸腔雅韻齊集。8月27日,新版川劇《江姐》為今年的戲曲百戲(昆山)盛典畫上圓滿句號。這場號稱戲劇界前無古人的盛會,用38天時間,為廣大戲迷零距離地欣賞代表全國最高水準的戲曲藝術表演提供了平臺,也為數以千萬計的網友奉上了一道文化大餐。100%的出票率,92%的平均上座率,3500萬人次的網絡直播觀看量,3.1億次的新浪微博網絡話題閱讀量,1.3億次的抖音平臺播放量……一組組數據背后,無不是“戲曲的盛會 百姓的節日”的最好佐證。
盛宴引來“百戲朝宗”
中國擁有豐富的戲曲劇種,各個劇種留存著各地區、各民族的歷史文化基因,記錄了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和情感歷程。參加今年盛典的全國20個?。▍^、市)的112個劇種118個劇目,帶來的多是各自最具代表性的作品。